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招安.....”景顺皇帝仔细琢磨着吕元茂的招安之策,脸色不由变得凝重起来。

“胡相,你觉得呢?”

“陛下,招安不是不可以。”胡一舟想了想,回答道:“但是,要分割土地封异姓王于这些个乱臣贼子,恕微臣不敢苟同!”

“大宁自立国以来从来都没有分封异姓为王的先例,更别说是分封给他们土地了!就是宁氏皇族的亲王、郡王也只是享有封地的部分食邑而已。”

“纵观历史,异姓藩王都是朝廷的一大祸害,前朝不正是因为藩王之乱才走上了.......”

“胡相,现如今已到了我大宁生死存亡之际。”吕元茂随即打断了胡一舟的话,开口说道:“如果可以依靠分封几个异姓王侯来挽救我大宁社稷,又何必一味的遵循守旧呢?”

“刚才陛下已经说了,任由事态发展下去无非两种结局。”

“如果采用裂土封王的办法可以保住我大宁的大好河山,又有何不可呢?”

“如果如胡相所言,只是对这些人采用常规手段招安,恐怕难以使他们下定决心重回朝廷治下。”

“要知道,宁国内乱之所以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展到这般不可收拾的地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地方上的官军成为了反叛的主力!”

“甚至于这些人本身就是身居高位者。”

“如果只是单纯的给他们许以高官厚禄,这些人未必看在眼里。”

“唯有选出几支势大的叛军给他们封地封爵才有可能让他们动心。”

“吕大人,裂土分封也许可以解朝廷一时之危。”胡一舟皱眉道:“可日后想要削藩恐怕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胡相,还是先考虑一下眼下的局势再谈以后吧!”吕元茂沉声道:“分封这些异姓藩王虽然多有弊端。”

“可这却是当下之际最行之有效的救国之法!”

“异姓藩王的危害再大,那也是以后的事情,当下最重要的是如何保住我大宁正统之地位。”

“还是那句话,此法如何成功。”

“一来,我们可以让接受招安的这些叛军配合朝廷进剿那些负隅顽抗的反叛势力。”

“二来,等平定宁国内乱之后,朝廷可以将矛盾慢慢向外部转移。”

“届时,可以借远征突夷、罗蕃之名,让这些藩王出兵征伐以消减其势力。”

“吕大人,你当那些人都是傻子吗?”胡一舟冷笑道:“这些人个顶个的都是人精!他们会看不透朝廷的用意?”

“这就要看朝廷用什么方法去跟他们说了。”吕元茂此次进宫明显是做足了准备:“如果告诉他们谁拿下的城池就尽归于谁的名下,可由朝廷统一册封其子嗣后代享有这些土地,他们又怎么会拒绝呢?”

“说到底,朝廷册封给他们的王侯也只能选定一个子嗣继承,那么其他子嗣又当如何安排呢?”

“就比如说在西北反叛的武安卫统制陈庆远,他有五个儿子。”

“如果给他封了王,选出一个儿子为世子,另外还有四个儿子无爵无位。”

“现在给他们做城主的机会,这些人会不动心吗?”

“如果告诉他们打下突夷、罗蕃的城池可以分封给他们家族里那些无爵无位的子嗣后代。”

“到时候恐怕根本不用朝廷多费口舌,这些人就会极力促成出兵远伐之事!”

-------------------------------------

“你们都是什么意见?”景顺皇帝沉思良久,发现其他人都还没有表态。

“陛下,吕大人的招安之策如果可以奏效的话的确是可以保住大宁社稷的最佳之法。”兵部尚书杜承望回禀道:“臣赞成吕大人的招安之策!”

“臣附议!”其他几位大臣同声表态道。

“你们......”胡一舟看了看在场的大臣,心中充满了无奈。

胡一舟虽然知道吕元茂的招安之策可能是保住大宁社稷的最佳之法,可他却也知道此法存在的重大弊端,最终受苦受难的还是这天下间的百姓......

如果吕元茂的招安之策成功,那就等于是为宁国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

吕元茂虽然在这里侃侃而谈,说什么可以以突夷、罗蕃为引子消耗异姓藩王的势力,可这种事情说出来简单做起来何其难也。

再者说,无论如何削减藩王的势力,朝廷想要最终实现削藩一定还是会以武力的方式解决。

届时,无论是削藩成功还是失败,宁国都会陷入惨烈的内战之中。

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之惨景势必会在这宁国土地上上演。

胡一舟以寒门之身入仕为官,最知道这天下间的百姓疾苦。

做官的日子久了之后,他也深知如今的大宁皇朝的腐朽弊病已深入骨髓,非他一己之力可以改善。

特别是身居相位之后,每日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活着,早已是心如死水。

他的心里甚至埋藏着一个疯狂的想法:如果此次宁国内乱真的可以迎来一番崭新面貌,对这天下间的百姓未尝不是件好事......

在胡一舟的心里,景顺皇帝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虽然景顺皇帝在登基之初以雷霆手段将兵权牢牢控制在了手中,并且把那些世家门阀压制的服服帖帖,使早已显现亡国之象的宁国延续至今。

如果不是这次宁国遭遇几百年难遇的天灾人祸,宁国的大一统格局还是会延续下去。

但是,胡一舟看的很清楚,景顺皇帝从来没有把天下百姓的生死放在眼里。

即使前一段时间他下旨让胡一舟主持赈灾事宜,那也是因为民乱失控的原因才使景顺皇帝下了这道旨。

胡一舟认为:一个无视百姓生死的皇帝,即使他有百般手段也不可能得到百姓们发自内心的认可。

估计身为京畿院京畿使的沈千炼早就看透了胡一舟的内心。

所以,当日他才敢对胡一舟说出了那番话。

因为,沈千炼算准了胡一舟绝对不会拒绝他的那个提议......